首页>即问即答 > 男科 > 隐睾应采取...
快速提问

即问即答

首页 找问题 找医生 专家答疑 健康微窗口 健康热点 查疾用药 健康百问 找名医看诊 预约挂号

隐睾应采取怎样的有效治疗方法

隐睾

如何治疗隐睾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手术治疗等。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固定、腹腔镜手术、分期手术等。 1.观察等待:对于出生后 6 个月内的患儿,睾丸仍有自行下降的可能,可暂时观察。 2.药物治疗:常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等药物,促进睾丸下降。 3.手术固定:适用于 6 个月后睾丸仍未下降者,通过手术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 4.腹腔镜手术:对于腹腔内高位隐睾,腹腔镜手术是较好的选择。 5.分期手术:对于部分复杂情况,可能需要分期手术来解决。 隐睾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以避免影响生育功能和增加睾丸恶变风险。

    2024-10-10 20:04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邢学法 主治医师

    冠县辛集中心卫生院

    一级

    外科

    您好,隐睾是指男婴出生后单侧或双侧睾丸未降至阴囊而停留在其正常下降过程中的任何一处.隐睾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隐睾会影响睾丸的生长发育从而导致生精功能障碍,引起不育.其二,隐睾可以大大增加睾丸恶性肿瘤也就是睾丸癌的发病机会.建议您一旦发现孩子阴囊内没有睾丸或仅有一侧有睾丸就要立即到医院就诊.一岁以内的小儿通过一些药物的应用有可能使睾丸降入阴囊,到了二岁仍然不能下降入阴囊,则要考虑手术治疗,资料显示,在二岁以前手术对睾丸的生精功能无太大影响,超过四岁则会明显影响,超过八岁则会严重影响

    2024-10-10 20:04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您好:症首先需要明确睾丸现在什么位置!即使没有生育要求隐睾也是需要及早做手术,恢复正常的位置的,因为恒久高温的刺激,有可能导致癌变的!现在年龄稍大,恢复正常的睾丸位置后,需要明确是否有生精的效用,才华得知是否有生育能力。如有需要,可以来我院详细检查。您可以使用网上预约办事,预约医院不但可以优先就诊,制止排队的麻烦,还可免专家挂号费。点击:。生殖器结核是怎么得的?宫颈肥大是怎样形成

    2024-10-10 20:04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张建国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1、引带异常或缺如。是指将睾丸引入阴囊的睾丸引带异常或缺如,至使睾丸不能由原来的位置降至阴囊。 2、失去下降动力。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使睾丸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失去了下降的动力。 3、激素缺乏。下丘脑产生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使脑下垂体分泌的LH和卵泡刺激素FSH缺乏,亦可影响睾丸下降的动力作用。

    2024-10-10 20:04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无论是单侧或双侧隐睾,在病理上都存在着退行性变,且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因此隐睾确诊后,如生后1年仍不下降,即开始治疗。1.激素治疗隐睾尤其是双侧隐睾的病因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因此1岁后可给予内分泌治疗,目前应用的内分泌有:(1)绒促性素(HCG):治疗目的是改善间质细胞(leydig’scell)和支持细胞(Sertolicell)功能,促进睾丸发育,增加睾酮分泌,促使睾丸下降,有效率约为14%~50%,剂量为1000~1500U,隔天肌内注射,1个月后随访,总量应>1万U,2万U并不增加疗效,相反会有促使睾丸萎缩的不良反应。(2)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有效率为30%~40%,剂量为1.2mg/d,每侧鼻孔200μg,3次/d,经鼻雾化吸入,4周为1疗程,3个月后随访。(3)LH-RHHCG: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剂量LH-RH1.2mg/d,分3次经鼻雾化吸入,持续4周后HCG1000~1500U,每周1次,共用3周。2.手术治疗睾丸固定术是治疗隐睾的主要方法,初诊时已超过6个月或激素治疗无效,1岁以后即可行手术治疗,采用腹股沟部斜切口的睾丸肉膜囊外固定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对精索血管过短的隐睾可分两期手术,以充分保证睾丸的血供,但也有第2次手术误伤精索血管的可能,对长襻输精管高位隐睾可应用Fowler-Stephens术式,近来推荐此术式的改良方法,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即初期手术仅高位切断精索血管蒂,不作睾丸固定,第2期有待丰富侧支循环建立后,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减少了睾丸萎缩的机会。3.未触及睾丸的处理经2名有经验的泌尿科医师对患者经卧位,立位仔细检查,未能触及睾丸者称未触及睾,约85%以上位于腹股沟部位,Hali等对161个未触及睾丸者行腹股沟探查,仅6个未找到睾丸,其中5个不伴有疝囊,进一步作腹腔镜及腹内探查,证实为睾丸缺如,1例同侧有疝囊,于腹腔内找到睾丸,表明隐睾患者睾丸有无与疝囊有密切关系,因此Hali提出对体检,影像学及激素激发试验等项检查未扪及的睾丸,治疗方法当以腹股沟探查为首选,如腹股沟有疝囊,无睾丸,应进一步作腹腔镜或剖腹探查,如同侧无疝囊亦无睾丸,可诊断为睾丸缺如,没有必要进一步探查,如腹腔镜发现内环处有血管索状物,表明腹腔内可能有睾丸残余结节存在,应予切除

    2024-10-11 03:25
就医问药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隐睾?   隐睾症是指睾丸未下降到阴囊内。男孩在宫内发育到怀孕第B个月时睾丸即下降到阴囊内,少数于出生后1年才降入阴囊内,如果出生后1年内睾丸仍来下降入阴囊内,即可诊断为隐睾症。1岁时,发病率为0.8%~1.5%,说明大约有75%足月产男婴的隐睾和95%早产儿的隐睾可自行下降至阴囊内。经观察,这一过程大都于出生后前3个月内完成,推测和血浆睾丸酮含量相关。成人的隐睾发病率在11%左右,已被大量资料所证实。 查看全文»

下腹痛 睾丸发育不全
推荐医生 更多»
  • 邓春华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各种泌尿、男科疾病的诊断与处理,在男科学疾病(男性不育、性功 详情»

  • 林桐榆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擅长:对肿瘤的内科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生物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 详情»

  • 姚旭东

    主任医师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擅长:膀胱癌、前列腺癌、睾丸癌以及肾肿瘤、肾上腺肿瘤、腹膜后肿瘤的 详情»

推荐用药 更多»
信可止

疗效:<p>1.补充雌激素不足,治...

注射用绒促性素

疗效:1.青春期前隐睾症的诊断和治...

专家咨询 更多>
朱选文

朱选文 / 主任医师

擅长:尤其擅长阴茎支撑体手术、尿道下裂手术,隐匿性阴茎矫形术、阴茎延长术、阴茎弯曲矫形术、阴茎肿瘤切除术、男性结扎手术等外科手术,具有多年丰富的临床手术经验。 运用心理疗法、行为训练、特定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阳痿)、性欲低下等常见男科疾病诊治及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等各类疾病及疑难杂症诊断及手术治疗。 另外对运用进口第二代低能量冲击波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方面有独特的治疗方案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预约挂号
刘修恒

刘修恒 / 主任医师

擅长:瑞梦热蒸气消融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治疗,前列腺炎治疗。同时运用雷诺瓦(Renova)低能量冲击波治疗系统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及想要提升性能力患者;同时运用玻尿酸注射增粗增大,玻尿酸治疗早泄、延长性生活时间、提高性生活质量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另外:运用心理疗法、行为训练、特定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阳痿)、性欲低下等

预约挂号
刘修恒

刘修恒 / 主任医师

擅长:瑞梦热蒸气消融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治疗,前列腺炎治疗。同时运用雷诺瓦(Renova)低能量冲击波治疗系统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及想要提升性能力患者;同时运用玻尿酸注射增粗增大,玻尿酸治疗早泄、延长性生活时间、提高性生活质量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另外:运用心理疗法、行为训练、特定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阳痿)、性欲低下等

预约挂号
医院问答 更多>
为什么龟头有点痒

为什么龟头有点痒

衡水男科医院 2023-12-17
为什么阴茎向下弯曲

为什么阴茎向下弯曲

衡水男科医院 2023-12-17
夜尿频多是什么原因导致

夜尿频多是什么原因导致

包头世纪泌尿专科医院 2023-12-18
我爸烟龄30年,酒龄8年

我爸烟龄30年,酒龄8年

平顶山儿科医院 2024-01-24
脑缺氧会嗜睡吗?

脑缺氧会嗜睡吗?

内蒙古精神病医院 2024-01-28
推荐医院 更多>

新闻 视频 养生 育儿 营养 中医 女人 减肥 整形 两性 妇科 男科 肿瘤 眼科 影像 肝病 骨科 糖尿病 心血管 论坛 即问即答